首席評論
  □潘洪其
  一條質疑“紅十字會賣血獲利”的微博,近日在網上被廣為轉發。該微博稱,僅2010年,中國無償獻血者高達1180萬人次,無償獻血量達到3935噸,紅十字會以200毫升一袋血賣給醫院收200元,醫院賣給病人則為500元,中國紅十字會從中獲利39.35億元,醫療衛生部門獲利高達上百億元。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相關負責人表示,上述說法嚴重失實。
  每年從出售無償獻血的血液中獲利數十億元,這個指控如果屬實,無疑是中國紅十字會的一個重磅醜聞。好在紅十字會迅速作出澄清,稱根據獻血法的規定,中國紅十字會只參與無償獻血的宣傳、動員和表彰工作,這些工作從不收取任何費用;無償獻血血液的採集、化驗、保存和使用等工作均不由紅十字會負責,全國各級血液中心和血站也均不隸屬於紅十字會。此外,媒體還詳細調查了“紅十字會賣血獲利數十億元”之說的肇始及流變,從另一個方面證明,這一說法缺乏可靠的依據,系捕風捉影胡亂拼湊而成,稱之為謠言亦不為過。
  一個說得有鼻子有眼的傳言,就這樣暴露出了謠言的真面目,闢謠的過程並不特別複雜,可見這個謠言本身實在不堪一擊。闢謠之後不免深思:為何有人要編造“紅十字會賣血獲利數十億元”的說法?為何有人對謠言深信不疑?
  對此最直觀的解釋是,近年來紅十字會曝出了一系列負面新聞,除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“郭美美事件”,捐贈信息不透明、財務管理不規範、“官僚化”傾向嚴重、違反捐贈人意願配發捐贈款物、違規出租救災用倉庫等等,都受到輿論的質疑詬病,其中“郭美美事件”儘管後來證實與紅會無關,但已經讓紅會的聲譽和公信力受到很大影響,並直接導致紅會接收社會捐贈數量下降。這些都讓紅會給公眾留下了比較突出的負面印象,讓公眾覺得紅會可能就是一個“壞孩子”,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鬧出醜聞來,而且只要是紅會鬧出的醜聞,人們就大可信以為真並鳴鼓而攻之……
  由於紅會在一些人心中已形成某種“刻板印象”,對紅會參與的公益項目、社會活動、公共事務嚴格審視,吹毛求疵,橫挑鼻子豎挑眼,甚至編造、傳播各種不實之詞,在一些人那裡就成為一種“習慣性質疑”。“習慣性質疑”如果發展到造謠中傷、惡意誹謗,那就涉嫌違法犯罪,紅會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,法律須對違法犯罪行為依法懲處。而其他一些“習慣性質疑”,雖然難免讓紅會感到不舒服、不自在,其實質卻是從不同領域和層面,對紅會工作進行監督並給予幫助,目的是促使紅會加快推進自身改革,加強和完善管理制度,儘快建立、規範各項工作機制,切實解決捐贈信息不透明、“官僚化”傾向嚴重等問題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紅十字會遭受“習慣性質疑”,有時並不是壞事,“習慣性質疑”未必都能成立,但終將匯成一股巨大的力量,推動紅會深刻自省、嚴格自律,使紅會在發展和改革道路上走得更快,邁得更穩。
  一些人對紅十字會進行“質疑”,不代表對紅會懷有巨大的偏見,更不意味著要把紅會一棍子打死,而是客觀反映了紅會置身其中的現實輿論生態。等到輿論生態有了很大的改觀,人們對紅會的“習慣性質疑”逐漸轉為“習慣性信任”,那時紅會就可以深切地體會到,紅會改進工作、改善形象以及發展和改革的全過程,或多或少都得益於公眾的質疑和監督,紅會遭受一些“質疑”是值得的。編輯:  (原標題:紅會遭“習慣性質疑”不全是壞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b60pbhzz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